- 金融科技投入“減速” 上市銀行步入向數字化要效益階段
- 2024年04月27日 來源:上海證券報
提要:盡管無法量化評判投入產出比,但在多年“真金白銀”持續投入下,銀行的科技和數據底座能力已明顯增強,金融科技進入“積厚成勢”、向數字化要效益的新階段,加速與零售、對公信貸、風險控制等業務領域融合。
隨著A股上市銀行2023年年報陸續出爐,金融科技相關投入也浮出水面。
在已披露金融科技相關投入數據的上市銀行中,6家國有銀行及7家股份制銀行2023年金融科技投入總額超過1770億元,其中10家銀行金融科技投入較2022年有所增長。不過,上市銀行金融科技投入增速有所放緩,進入“積厚成勢”、向數字化要效益的新階段。
投入增速有所放緩
分類型來看,國有大行在科技投入規模方面優勢明顯。據統計,6家國有大行2023年金融科技投入(信息科技投入)均為百億元以上,合計達1228.22億元。
與國有銀行相比,股份制銀行的科技投入數額破百億元者較少,分化也明顯。截至記者發稿,有7家上市股份制銀行披露了相關科技投入數據。其中,中信銀行2023年科技投入首度突破百億元,達121.53億元,同比增幅38.9%;民生銀行金融科技投入同比增速為27.19%,在同業中增速排名靠前;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2023年金融科技投入則有所下滑。不過,招行仍以141.26億元的投入在股份行中名列榜首。
回溯過去3年數據,上市銀行金融科技投入總體上已告別高增長,增速明顯放緩。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6家國有大行科技投入總額分別為1074.93億元、1165.49億元和1228.2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2.34%、8.42%和5.38%。
投入重心發生變化
如何看待科技投入增速放緩?
在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術副院長、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教授張純信看來,行業整體增速放緩是科技投入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隨著科技投入的積累,銀行也在根據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劣進行篩選剔除”。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一是部分機構基于當下投入產出等考量主動調整投入力度,將科技工作重心轉向與具體業務、具體場景的融合;二是部分機構經過近幾年的積淀后,科技架構及應用方式已相對完善,相較從0到1起步階段的海量投入,后續維護階段的投入會自然產生下降,這是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的規律。
從投入領域也可窺見重心轉移的跡象——銀行開始注重大模型等新技術。2023年,多家銀行試水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新技術。例如,工行年報顯示,該行2023年加速運營領域數字人、大模型等新技術應用。民生銀行首席信息官張斌在業績會上表示,該行充分運用新技術為數字金融注入新動能,除探索應用數字人、物聯網等技術外,加快推進大模型建設應用,去年底實現知識問答、代碼輔助、客服坐席等場景試點應用。
步入向數字化要效益階段
盡管無法量化評判投入產出比,但在多年“真金白銀”持續投入下,銀行的科技和數據底座能力已明顯增強,金融科技進入“積厚成勢”、向數字化要效益的新階段,加速與零售、對公信貸、風險控制等業務領域融合。
“前期我們圍繞數字化轉型做了大量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工作,目前到了向數字化要效益的新階段。”興業銀行董事長呂家進3月底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
興業銀行年報披露,自2022年升級手機銀行和“五大線上平臺”以來,手機銀行月活躍用戶數(MAU)增長44.11%至2252.62萬戶;興業普惠線上平臺融資余額近兩年增長646.44%至691.95億元;興業管家客戶數近兩年增長43.56%至119.23萬戶,興業生活、錢大掌柜月均MAU近兩年分別增長43.54%、220.09%;銀銀平臺機構投資保有規模近兩年增長619.71%。
去年,工行首個基于大模型的網點員工智能助手上線后,全年運營領域智能處理業務量3.2億筆,比2022年增長14%。
“布局金融科技是一個長期工程,投入金額大、持續時間長,需要長期戰略規劃和雄厚財力支持。”張純信表示,金融科技投入往往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沉淀,才能逐漸看到成效。
不過,受訪人士表示,在大力應用金融科技降本增效的同時,應注重風險防范。
張純信認為,在進行創新的同時,銀行內部應評估完善,做好長期規劃部署,在實際運營中做好合規工作。同時,相關監管部門也要扮演好相應的角色。
蘇筱芮表示,在新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圍繞新技術應運而生的“黑灰產業”也在不斷發展。例如,伴隨著AIGC技術的深化,利用AI換臉等手段實施資金詐騙的行為有所抬頭。銀行機構須高度警惕,可通過技術手段事前攔截或者事中監測,織牢資金安全的防護網,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