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凍食品賣不動 三全寄希望餐飲市場
- 2024年08月30日 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速凍“老三樣”銷量下滑,餐飲市場難挑大梁,三全食品“頑疾”未解。8月29日,三全食品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營收為36.65億元,同比減少4.91%;凈利潤為3.33億元,同比減少23.75%。
速凍“老三樣”銷量下滑,餐飲市場難挑大梁,三全食品“頑疾”未解。8月29日,三全食品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營收為36.65億元,同比減少4.91%;凈利潤為3.33億元,同比減少23.75%。財報顯示,三全食品的直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大型商超系統直營,公司每年直接與全國大型商超及區域連鎖商超簽訂年度購銷合同;二是與大客戶合作,公司向特定客戶提供標準化半成品及個性化預制品供應服務。根據財報數據,上半年三全食品直營模式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5.97%。
商超銷售下滑
對于業績下滑,三全食品解釋稱,報告期內受到NKA(大型連鎖零售)及LKA(區域連鎖渠道)系統客流量持續大幅下滑影響,同時公司對直營商超系統加強應收賬款風險控制,導致直營商超系統銷售規模有所下滑,公司零售及創新市場上半年營收約29.85億元,同比下降7.5%。另外,受上半年相對嚴峻的競爭形勢影響,公司渠道費用投入大幅增加,同時出于謹慎性考慮,針對部分機器設備計提了減值準備,因此使得凈利潤同比下滑。
作為速凍食品龍頭,速凍業務的下滑讓三全食品有點愁。財報數據顯示,占據三全食品營收85.7%的第一大業務速凍面米制品,上半年收入減少5.77%。其中,速凍面米分類下的“速凍老三樣(湯圓、水餃、粽子)”產品收入同比減少7.77%,毛利率同比下滑3.46%。從產品銷量看,上半年三全食品速凍面米制品銷量同比增加1.54%,速凍調制食品、冷藏及短保類銷量同比分別下降0.8%、4.89%。
在2023年年報中,三全食品速凍面米制品的營業收入為58.29億元,同比下降9.46%;銷售量為60.95萬噸,同比減少6.14%。在當時,三全食品解釋稱速凍食品具有囤貨屬性,由于上一年業績基數較高,終端消費市場又相對疲軟,導致營收下滑。除消費端變化外,行業競爭也更加激烈,速凍食品企業正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在速凍面米制品因居家而爆發之前,經過多年的發展,這個市場已趨于成熟,目前已進入產品、渠道和推廣同質化嚴重的階段。根據國信證券所發布的研報,從2017年開始,中國速凍面米制品市場規模增速就已經逐漸趨緩,增速約為4%—5%。而疫情的消退重新把三全長久以來的產業困境拉回現實。
寄望新市場
傳統業務下滑,三全食品寄希望于餐飲市場帶來新的增長。在財報中,三全食品特別提到,“公司餐飲市場業務持續穩定增長,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8047.29萬元,同比增長8.1%。特別是餐飲大客戶部門通過產品品質改良、工藝效率提升、客戶系統性服務加強等措施,推出了一系列深受連鎖餐飲客戶以及終端消費者喜愛的創新產品,收入規模實現了喜人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三全食品表示餐飲市場“實現喜人增長”,但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餐飲市場占三全食品總收入的18.56%,上半年收入增長幅度為個位數,對于業績增長的拉動還比較有限。
三全食品也試圖加碼預制菜。在1月的機構調研中,三全表示公司從預制食材切入,在肉制品及米面類產品上均有布局,同時也儲備了多款預制菜肴類新產品。近期推出了靚湯豬肚雞預制菜肴產品,市場反饋良好,后續將陸續推出更多預制菜肴類別的產品。
不過,近年來進入預制菜賽道的企業增多。速凍企業如安井食品、千味央廚、惠發食品都陸續進入了預制菜賽道,從2023年三季報來看,預制菜給這些企業都帶來了業務增長。此外,農牧企業中,新希望、溫氏股份、雙匯發展也都逐漸加入預制菜的競爭之中。
從渠道端來看,餐飲市場仍消化了大量的預制菜。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預制菜行業下游最大的需求來自餐飲企業,占比達80%。而三全食品要想在這一細分賽道中收獲更多增長,或許要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三全食品存在品牌老化、產品老化、運營系統老化等問題,對公司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制約,并且創新升級迭代提速落后,沒有跟得上整個消費變化的節奏。目前三全食品雖然在團餐、餐飲方面加大布局,但是整體來看當前效果也不太明顯,隨著未來行業更多頭部企業入局,三全食品原有的品牌規模效應會逐漸減弱。
對于上述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三全食品證代郵箱發送了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北京商報記者 張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