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節日促消費 應兩方面協同發力
- 2023年06月26日 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在筆者看來,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提振消費是關鍵。2023年已過半,“穩經濟”進入下半場,要抓住恢復關鍵期,促消費才能事半功倍。借傳統節日促消費應兩方面協同發力。
1.4億人次!這是交通運輸部對今年端午節假期(6月22日至24日)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量的預測,這一數據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89.1%。
另據商務大數據監測,端午假期節令民俗、升級類商品銷售明顯增長,重點監測企業粽子銷售額同比增長64.3%,金銀珠寶、體育用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3.6%和3.4%。品味美食、觀影看展、避暑戲水、野餐露營等休閑消費持續升溫,同比增長18.5%。
通過一組組數據,可以看出“粽子經濟”持續升溫,人們出行熱度高漲,節日消費氛圍濃厚。
事實上,今年以來,不管是元旦還是春節,亦或是端午節,各項“漂亮數據”的背后是借助傳統節日促消費的巨大潛力。
在筆者看來,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提振消費是關鍵。2023年已過半,“穩經濟”進入下半場,要抓住恢復關鍵期,促消費才能事半功倍。借傳統節日促消費應兩方面協同發力。
一方面,要創新挖掘傳統文化內涵,針對不同群體,提供更加多元的消費品種。比如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過端午節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為適應不同群體的需求,傳統民俗產品粽子的口味應更加豐富,五彩繩、香囊等手工藝品的制作也應更加多樣。
另一方面,要實現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利用“互聯網+”顛覆傳統消費理念。比如中秋節的月餅、元宵節的湯圓、春節的年夜飯預制菜等,已紛紛在具有銷售成本低、覆蓋面廣等特點的電商平臺銷售。這已成為不少“老字號”青睞的銷售渠道,也讓在外的游子可以隨時嘗到家鄉的味道。
此外,讓傳統節日在促消費中碰撞出更多“火花”,還要在擴大居民收入、提高消費環境、保障消費者權益上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