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最新發聲!落實車購稅、牌照等政策支持,這些領域或將受益...
- 2023年01月19日 來源:新浪網
提要:田玉龍表示,2022年工業經濟回穩向好,“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彰顯。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1%。
來源:券商中國
1月1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工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并答記者問。
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表示,2022年工業經濟回穩向好,“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彰顯。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1%。
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為近年來較高水平;工業拉動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拉動0.8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7.7%,較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2022年1月—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全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新產品產量保持高速增長,新能源汽車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產銷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
下一步,工信部將多措并舉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動落實車購稅、車船稅、牌照等有關支持政策;并統籌利用國內外資源開發和布局,保障好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
同時,還要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發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用好用足財稅金融相關政策,加強產融合作、產教結合;并大力培育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壯大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
落實車購稅、車船稅、牌照等支持政策,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
田玉龍指出,2022年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又一個豐收年,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了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新車的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25.6%。
關鍵技術有效突破,量產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關鍵組件部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激光雷達、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座艙等方面,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品牌競爭力大幅提升,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國內市場銷售占比達到了79.9%;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
田玉龍指出,后續,工信部將加強政策供給,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協調機制,推動落實車購稅、車船稅、牌照等有關支持政策。編制好汽車產業綠色發展路線圖,修訂發布“雙積分”管理辦法,適時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試點工作。推進換電模式應用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特別是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城市試點,進一步強化質量品牌建設,穩定消費市場。
同時,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快新體系電池、車規級芯片,以及車用操作系統等新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和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融合創新發展。
此外,還要嚴格生產準入管理,加強對投資的指導,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統籌利用國內外資源開發和布局,保障好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加快制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健全回收利用體系。繼續大力推進充電樁基礎設施的建設。
用好用足財稅金融政策,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發展
工業互聯網是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路徑,在被問及2022年我國工業互聯網有何新進展時,工信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指出,2022年,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全面建成,五大國家頂級節點和兩個災備節點全部上線,二級節點實現了31個省(區、市)全覆蓋,服務企業近24萬家,培育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240余個。
同時,打造5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為工業企業應用5G技術提供服務支撐。在汽車、采礦等十余個重點行業建設了4000多個項目,協同研發設計、遠程設備操控等20個典型應用場景加速普及。
針對產業共性需求,培育“低成本、輕量化”的解決方案,降低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破解短板弱項,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加快關鍵技術產品攻關和產業化。
趙志國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將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發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一是優環境,加強政策引導。會同各部門、各地方扎實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研究制定促進工業互聯網規模化發展的政策舉措,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用好用足財稅金融相關政策,加強產融合作、產教結合。
二是抓創新,增強發展動能。支持電信企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工業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發揮各自優勢加強聯動協同,大力培育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壯大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
三是強應用,加快推廣普及。加快先進工廠培育,推動企業積極利用5G等技術開展工廠數字化改造,促進新技術新場景新模式的廣泛應用。加速產業集群升級,促進工業園區數字化綠色化發展。
引導財政金融資源加大對制造業綠色發展的支持力度
在工業領域節能降碳和綠色轉型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負責人陶青指出,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增長的引擎,也是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戰場。工信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統籌制定了工業領域碳達峰時間表和路線圖。
深入推進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組織對3572家重點企業開展節能監察,為124家重點企業、1187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診斷服務。同時,培育壯大綠色低碳典型標桿,遴選了一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企業,培育了99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282家行業規范條件企業、32家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試點企業(園區)。
陶青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制定出臺《加快制造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分類指導、分業施策,一體化推進重點行業、園區、企業和地區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實施工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全面落實工業領域及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深入開展工業節能診斷服務和節能服務進企業活動。開展一批工業綠色微電網、數字化碳管理體系建設等試點。
在促進資源綜合利用提質增效方面,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優化提升工程,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加強廢鋼、廢紙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的規范管理,推動實施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提升復雜難用固廢和新興固廢利用能力。
同時,著力提升工業清潔生產水平。協同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地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特別是聚焦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用水行業,開展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試點。
此外,還要培育綠色增長新動能。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培育優勢骨干企業。健全綠色轉型促進機制,引導財政金融資源加大對制造業綠色發展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