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規(guī)拓寬中概紅籌回歸路 中芯國際打響第一槍
- 2020年05月07日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提要:境內規(guī)模最大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yè)集團中芯國際對外宣布,將謀求上海科創(chuàng)板上市,受此影響公司股價6日大漲10.75%。
5日晚間,境內規(guī)模最大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yè)集團中芯國際對外宣布,將謀求上海科創(chuàng)板上市,受此影響公司股價6日大漲10.75%。
中芯國際欲回A股緣于證監(jiān)會4月30日發(fā)布的《關于創(chuàng)新試點紅籌企業(yè)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下稱《公告》),調整了已在境外上市和尚未境外上市紅籌企業(yè)境內上市門檻,為有意回境內上市的創(chuàng)新試點紅籌企業(yè)提供了上市新路徑。消息一出美股中概股盤前普漲,聯絡智能、蘇軒堂、跟誰學、蔚來均一度漲超5%。而中芯國際被認為打響了回歸“第一槍”。
事實上,受瑞幸造假事件影響,在美中概股的日子并不好過。美國最大在線券商之一盈透證券4月30日通知客戶,計劃對持有中概股低市值股票的客戶從4月30起實施新的保證金規(guī)定。而此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克萊頓(Jay Clayton)和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jiān)督委員會(PCAOB)也先后警示投資新興市場的風險和主體在新興市場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致性問題等。
多位市場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公告》新門檻有助于吸引符合國家戰(zhàn)略、具有核心競爭力、市場認可度高的創(chuàng)新型技術企業(yè)“回流”,剛剛啟動的創(chuàng)業(yè)板注冊制改革中,更是直接明確紅籌企業(yè)可參與上市,并降低了上市門檻。加之境外出現信任危機,未來可能會引發(fā)中概股回歸熱潮。
中概紅籌或現“回鄉(xiāng)”潮
此次《公告》針對已境外上市紅籌企業(yè)的市值要求做出調整,市值不低于 2000 億元人民幣的,或市值 200 億元人民幣以上擁有自主研發(fā)、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較強,同行業(yè)競爭中處于相對優(yōu)勢地位的都屬于標準范圍內。對于尚未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yè)申請在境內上市的,企業(yè)需要在申報前就存量股份減持等涉及用匯的事項形成方案,報中國證監(jiān)會,由證監(jiān)會征求相關主管部門意見。
《公告》第二標準不僅為科技實力過硬的企業(yè)打開回歸的大門,對正在籌備、依然處于境外準上市階段但尚未真正實現境外上市最后一步的符合標準紅籌企業(yè)也極具吸引力。
某符合上述條件的科技企業(yè)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確有考慮回歸A股,科創(chuàng)板或是選擇之一。“目前正在進行內部討論,等待進一步的細則。”
中芯國際公告顯示,擬發(fā)行不超過16.86億股,其中約40%募集資金將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若順利回到A股,中芯國際將成為國內半導體板塊“A+H”第一股。
除中芯國際外,此前百度、攜程、京東、網易等中概股赴港上市的傳聞不斷,港交所也對此表示歡迎所有符合《上市規(guī)則》的公司來港上市。
博大資本國際總裁溫天納認為,中概股回歸香港上市成趨勢。中概股回歸短線資金有壓,長線利好港股。事實上,受全球經濟放緩以及科創(chuàng)板分流作用等因素的影響,2019年共有33家中國企業(yè)在美國資本市場IPO,募資金額和規(guī)模同比都有所下降。
由于2016年以來A股IPO排隊時間明顯縮短,以及科創(chuàng)板注冊制的落地,如今更多優(yōu)質中概股選擇直接IPO的方式回歸A股,其中藥明康德的“A+H+新三板”分拆上市,也為中概股公司拓寬融資渠道提供了參考。無論是歡迎紅籌股回歸的科創(chuàng)板,還是要進行注冊制改革的創(chuàng)業(yè)板,抑或赴港上市,中概股回歸之路都變得更順遂。
數據顯示,截至5月6日,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數量為249只,占美股上市股票總數的5%。中概股總市值約1.54萬億美元,占美股總市值的4%左右。
中概股的市值及流動性分布兩極分化,日均交易量超過5000萬美元的22家,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僅21家,其中阿里巴巴和中國移動兩家企業(yè)總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阿里市值已超過5000億美元(5219.87億美元),兩家累加市值超過中概股總市值的四成。而市值不足1億美元的中概股有109家,市值不足10億美元的中概股有85家,超過半數。
在上市的249家企業(yè)中,信息技術和可選消費行業(yè)的企業(yè)數量分別達到65和63家,兩者之和占比超過中概股總數的一半。金融和工業(yè)兩個行業(yè)企業(yè)數量分別占15.4%和9.3%。在總市值方面,以阿里巴巴、京東和拼多多為代表的可選消費行業(yè)占中概股總市值的一半。
此次《公告》給了中概股更多的選擇,不論回歸港股或者A股上市,不僅能為業(yè)務發(fā)展融資且增加股票流動性、離本土市場更近、獲得更好的估值及在新的中美關系形勢下減少中概股面臨的監(jiān)管風險。
中概股深陷“瑞幸困局”
2020年一季度,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4.18%,約20%的中概股在一季度股價是上漲的,近四成中概股相對納斯達克錄得了正的超額收益,其余60%的在美中概股下跌超過20%。
然而二季度伊始,一份來自瑞幸咖啡的自曝猶如驚雷。4月2日,瑞幸咖啡發(fā)布公告承認內部人員偽造業(yè)績22億人民幣,當天股價暴跌75%,也側面印證1月31日渾水發(fā)布的報告,該報告認為瑞幸從2019年第三季度便開始造假。多家做空機構看準這一“絕佳”時機,對包括好未來、愛奇藝在內的多只中概股進行狙擊。一時之間,在美上市中概股的業(yè)績真實性被連帶質疑。
受此影響,盡管4月1日至27日納斯達克指數上漲13.37%,但僅有不到兩成的中概股相對收益為正。“4月份以來,中概股被做空、數據爆雷、集體訴訟都空前集中。”北京郝俊波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郝俊波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
一個月后,瑞幸效應還在繼續(xù)。4月30日,美國最大在線券商盈透證券(IBKR.US)下發(fā)一封關于調整中概股保證金規(guī)則的郵件,稱持有小市值中概股的賬戶保證金要求將被提高,達不到新的要求的賬戶將會面臨平倉。大量中小市值中概股被“隔空點名”。
數據顯示,目前仍在美國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247個中概股中,已有七成股票跌破當初的發(fā)行價,近半數在美上市中概股總市值甚至不足一億美元。
具體來看,盈透證券分階段實施的新政策,要求在現行保證金計算模式的基礎上,對每一只股票及其衍生品都進行另一種壓力測試,而新的保證金計算將根據該壓力測試規(guī)則得出。
此壓力測試以15億美元為基準值,模擬了每次市值下跌15億美元會產生的價格變化。由此推算,交易60億美元市值的股票,保證金要求為25%;交易45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保證金則要求提高至30%。
這項新規(guī)定將于4月30日至5月12日間逐步實施完成,為履行新規(guī),持倉賬戶需符合保證金要求,在該日期前無法滿足新要求的持倉賬戶將被進行清算。
并且就在兩周前,克萊頓也親自上電視“懟”中概股。“現在是機構投資者審查、重新平衡和評估其投資組合的時候。我們要提醒大家,當你看到新興市場發(fā)行者披露信息時,它雖然看起來就像是美國本土發(fā)行者的報告,但這不是同一類投資。”他直言風險是不同的,且難以察覺。
就在同一周,克萊頓、PCAOB主席 William Duhnke III(威廉·杜恩克三世)以及SEC 首席會計師 Sagar Teotia(薩加爾·西奧蒂亞)等多位官員聯名發(fā)布警告投資者文件,指出投資者在市場動蕩后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時,由于新興市場投資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或存在誤導性的風險、在投資者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獲得追索權的機會甚微,新興市場上市公司和美國公司在信息披露、證券報價和其他以投資者為導向的信息中仍然存在不對稱性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