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能發力薄膜太陽能:當初被人“卡脖子” 現占領制高點
- 2019年03月05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提要:在李河君看來,薄膜太陽能是移動的能源,是基礎性、系列性顛覆的能源變革:“從天上的衛星、無人機,到地上的汽車、共享單車、背包、帳篷、手機、住宅等等,所有這些載體,都可以利用版面太陽能發電,而且可以被存儲、被交易、被共享,這才是移動能源時代。”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活力不斷釋放;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能力和效率進一步提升。引發社會各界熱議。
全國工商聯咨詢委員會委員、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對此,我們備受鼓,在建設創新型科技強國的主旋律下,國家密集出臺系列深化改革措施,全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2018年4月,工信部、國家能源局等6部門聯合發布《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其中多處提到鼓勵發展太陽能應用。
隨后多家企業以薄膜太陽能為切入點,加快布局。這其中就有漢能的影子。

全國工商聯咨詢委員會委員、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
先發優勢
在很多企業開始布局時,漢能其實在這個行業已盤踞多年。漢能于2009年進入薄膜太陽能領域,如今掌握了全球最先進的銅銦鎵硒(CIGS)和砷化鎵(GaAs)技術,占領了薄膜太陽能產業的制高點。
薄膜的特點是輕、薄、柔、高效率。當時,漢能創始人李河君判斷,薄膜化、柔性化才是太陽能未來的發展方向。
漢能朝著這個方向一路走來并非一帆風順,一開始,也受制于國外技術,被“卡脖子”。
漢能方面對中新網表示,2012-2014年間,漢能先后將世界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德國Solibro、美國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收入麾下,走出了一條 “并購全球核心技術——消化吸收、整合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創新驅動戰略。
隨后,漢能在北京、四川、江蘇、美國硅谷、德國、瑞典等地建立了覆蓋全球研發體系,建立起全球協同創新機制,以提升各項技術。
除此之外,漢能還將核心裝備的設計和制造逐步從海外轉移到國內,裝備、團隊本地化,量產裝備整機國產化率已近100%。

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
注重創新
在漢能吸收整合的同時,特別注重創新。據了解,漢能在薄膜太陽能領域技術實力與專利申請數量均位居業內領先地位:各主要技術路線的薄膜太陽能芯片轉換率保持和打破六項世界紀錄。
目前,漢能在全球范圍內累計專利申請超過10200件,2018年每天申請專利超過30件;而2019年,公司計劃專利申請數量達到20000件,每天約60件。
例如,在過去2018年,漢能美國子公司Alta Devices團隊將單結砷化鎵電池研發效率超過其他技術路線理論極限水平,使漢能單結砷化鎵電池效率在短短一年內兩破世界紀錄。
Alta Devices團隊還代表漢能制定國際標準《柔性薄膜光伏組件卷曲測試方法》,主導住建領域首個柔性薄膜光伏組件產品標準。
漢能全球應用產品研發總部攻克100多項難題,通過50多項安全性和可靠性測試,在國內率先推出薄膜太陽能發電墻“漢墻”解決方案,并主編《建筑用太陽能光伏夾層玻璃重測導則》等3項重量級國家標準。
創新離不開人才儲備,目前,漢能擁有全球薄膜太陽能技術人員超過2000名,囊括全球銅銦鎵硒技術之父Mr. Lars Stolt先生,擁有近30年的薄膜電池研發經驗、共獲得16項美國專利的Scott Wiedeman先生等國內外先進半導體和太陽能領域的頂尖科學家。

漢能清潔能源展示中心
市場可期
據不完全統計,薄膜太陽能市場已經吸引了包括國家能源集團在內的多家國企或民營企業參與,主要因為其市場可期。
全球知名咨詢機構麥肯錫預計,2015年至2050年間,太陽能發電將出現爆炸式的60倍增長。另據埃森哲的全球市場預測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球薄膜太陽能可開發市場規模為114萬億,中國市場將超過20萬億,相當于中國汽車產業的3—5倍。
在李河君看來,薄膜太陽能是移動的能源,是基礎性、系列性顛覆的能源變革:“從天上的衛星、無人機,到地上的汽車、共享單車、背包、帳篷、手機、住宅等等,所有這些載體,都可以利用版面太陽能發電,而且可以被存儲、被交易、被共享,這才是移動能源時代。”
正如漢能“讓萬物發電”的品牌理念,漢能致力推動薄膜太陽能這一真正“綠色”的清潔能源技術惠及全球,在漢能的產品世界里,大到城市摩天大樓,小到鄰里屋頂,或是一段路,一個車站,皆因融入漢能的領先技術,“讓萬物發電”得以實現。
據了解,移動能源既是一個新興的戰略產業又是一個綠色產業。有分析認為,移動能源從通過燃燒取得能源,變成非燃燒方式直接把太陽能轉變為電能,實現人類利用能源零排放,推動能源結構的調整。
另外,移動能源具備高科技+能源的雙重屬性,在任一行業的應用都是顛覆性的,能夠直接帶動電子、玻璃、鋼鐵等85個行業,改變了傳統能源的運輸和發、輸、配、送方式,從而使人類工業化流程再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