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資本撞上中醫館 固生堂如何破解“快與慢”之間的矛盾?
- 2021年11月26日 來源:中國經濟網
提要:近日,中醫醫療健康服務提供商固生堂通過了港交所聆訊。這意味著固生堂或將成為“中醫館第一股”。
近日,中醫醫療健康服務提供商固生堂通過了港交所聆訊。這意味著固生堂或將成為“中醫館第一股”。
天眼查APP顯示,在本次上市前,固生堂已經進行過四輪融資,2017年的D輪融資,是其上市前的最后一筆融資,金額超過10億元,投資方為招銀國際資本、中國人壽、金浦投資、國風投基金。
但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固生堂凈虧損分別為1.74億元、1.48億元、2.55億元。對此,一位中醫領域的資深從業者朱明明(化名)向記者表示:“短期內追求利潤也許符合以盈利為目的的資本市場,但是卻和中醫行業的發展邏輯是相悖的。中醫本身就是一個慢功。沒有哪個中醫館品牌旗下的門店,能互相復制成功經驗。從看病開藥到經營,中醫都沒有標準可言。如果資本是以一種‘快進快出’的心態進入中醫行業,在還未完全‘標準化’的領域攫取利潤,長遠來看,對于中醫市場來說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業績連年虧損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1年到2019年的近10年間,共有30家中醫館進行了融資,融資總額45億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固生堂2014年至2017年間的融資額就達到17億元。
在中醫館領域,由固生堂率先沖刺行業第一股并不意外。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固生堂的營收分別為7.26億元、8.96億元及9.2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接近13%。2021年上半年,固生堂實現5.98億元,同比增長78.1%。
在體量上,固生堂是典型的大型綜合性中醫館的代表。招股書顯示,公司擁有及經營41家醫療機構,覆蓋中國11個城市,遍及華南、華北及華東地區。公司所有醫療機構均為私立營利性醫療機構。在醫師資源上,截至2020年底,公司醫療服務網絡執業的醫師超過16000名。
不缺資本“疼愛”的固生堂,近些年從未停止過擴張的步伐。2012年至2021年6月30日,固生堂以總價約6.45億元共收購了32家線下醫療機構。2020年10月及2021年4月,固生堂分別收購白露中醫平臺、萬家中醫平臺,以作為專門從事傳統中醫醫療健康解決方案的在線醫療健康平臺,加強線下和線上醫療服務網絡。
但資本介入與后續的擴張并沒讓固生堂賺到錢。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凈虧損分別為1.74億元、1.48億元、2.55億元、3.5億元。預計到今年年底,固生堂凈虧損額將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為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預期公允價值虧損、銷售及分銷開支及行政開支預期增加、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毛利率預期減少等。
標準化難執行
固生堂的虧損不是孤例。據相關媒體報道,當下80%至90%的中醫館都處于非營利狀態。
朱明明向記者介紹,行業里一家中醫館至少需要5—8年才能達到盈虧平衡,如果從投資角度來看,資本是等不起的,“國家其實鼓勵社會資本介入醫療行業的,但是,是希望以基金的方式去開設非盈利醫院”。
目前看,固生堂選擇了融資、擴張和上市的道路。但連續的收購讓公司的人力成本逐年攀升。
如果參考其銷售成本支出,能夠發現公司在人力資源成本的投入逐年遞增。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固生堂銷售成本分別達到4.33億元、5.05億元、4.88億元、3.3億元。其中,2018年至2020年的人力資源成本占比分別達到48.5%、49.6%、53.9%。
成本在增加,利潤上不去,這和固生堂在執行連鎖化的中醫館模式上有關。
曾在中醫院工作的趙勝(化名)告訴記者,去看中醫的病患,一般不認品牌,只認醫生,一個好中醫甚至能撐起一家中醫診所。
為此,固生堂打造了“醫生合伙人”的商業模式,醫生可以以單店入股的形式,與固生堂一起開辦中醫館。固生堂占股70%,醫生占股30%,由固生堂負責運營管理,醫生負責出診。
但這種模式很難將用藥成本降低。趙勝向記者表示,中醫看病是憑經驗,很難制定一個共同的收費標準,“例如,同一種癥狀,不同的中醫開的藥方子都是不一樣的。醫生對這個病的理解也都不同。一個方子里會有許多味藥加加減減,有的藥可能吃了沒有危害,但也沒有作用,也會放進去,畢竟‘以藥養醫’的現象還存在。”
朱明明也持相同的看法,“中醫領域提升利潤就是降低采購成本。如果1000個中醫館都采用同一個方子看同一種病,公司采購層面就很容易把價格壓下來,從而實現利潤增長。但是中醫從號脈、用藥都按自己的習慣,這就導致公司在前端的采購層面很難達成真正的‘標準化’,用藥都不統一。”
行業風險難杜絕
行業的風險也在影響固生堂未來的業績。
相關報告指出,中醫領域公司采購占比較大的原材料主要為中藥材,由于中藥材多為自然生長、季節采集,產地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其生長受到氣候、土壤、日照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且自然災害、市場供求關系等因素變化也會影響其供應,導致公司產品成本發生變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司盈利水平。
記者發現,影響中藥價格的源頭——藥材市場的價格時常會出現不穩定。
有業內人士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中藥的推廣效應導致了部分藥材的價格上漲。今年多地暴雨也造成部分中藥材產地減產,供需緊張。
可以看出,在藥材市場,也暫無有效措施能實際遏制材料價格的大幅波動。
朱明明表示:“正因如此,行業內有企業開始自己做藥廠,從產地到原材料都親自把控,也是避免中間環節出問題。但這種投入也會導致公司成本增加。從不同角度看,全產業鏈的投入布局對醫院長期發展是好的,對醫生和患者也是好的,但是對需要回報的投資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