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衛健委:中醫藥服務體系向優質高效邁進
- 2022年09月08日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傅蘇穎
提要:中藥科技創新不斷深入。秦懷金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部等部門持續加大中藥的科技投入,加強道地藥材、中藥炮制、質量保障、新藥研發等方面的研究;積極配合國家藥監局改革完善符合中醫藥規律的中藥審評審批制度,建立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三結合”的審評證據體系,進一步激發了中藥科技創新的活力。
9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斌介紹,這十年,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速破解的十年。歷史性地全面破除以藥補醫的舊體制,持續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
李斌稱,總的來說,這十年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進步最大、老百姓健康獲得感不斷增強的十年。人均預期壽命從74.8歲增長到78.2歲,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躍升。
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超13.6億人
李斌表示,這十年,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絡不斷健全,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增加到685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6億人,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降至27.7%。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體制改革司負責人朱洪彪表示,醫改是個世界性難題,尤其像我國有著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改革的難度更大,也更為艱巨和復雜。近十年,國家衛健委抓試點示范,抓重點難點突破,抓統籌協調,抓督導評價,總結推廣以三明為代表的典型地區的醫改經驗,推動醫改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努力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醫改取得顯著成效。
朱洪彪稱,首先,群眾看病難問題有效緩解。設置了12個專業類別的國家醫學中心,建設50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組建各種形式的醫聯體1.5萬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2021年,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相關專科的跨省就醫較2019年下降了9.3%,就醫秩序更趨合理。
其次,群眾看病貴問題得以減輕。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基本醫療保障能力穩步提升。推進國家組織藥品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已經開展的7批集采中選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兩批耗材集采平均降價超過80%,開展藥品談判議價工作,平均降價超過50%。
最后,以健康為中心的改革導向更加突出。以大健康理念為引領,把預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控體系,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開展醫養結合,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方式和工作模式不斷創新。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國情、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繼續探索用中國式辦法破解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朱洪彪表示。
中醫藥已傳播至
196個國家和地區
李斌介紹,這十年,是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讓更多群眾方便看中醫、放心用中藥的十年。加快建設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中醫藥服務更公平、更可及、更便利。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秦懷金介紹,中藥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相關部門的共同推動下,中藥的產業發展、中藥的質量提升、中藥的科技創新等方面,均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秦懷金介紹,中藥產業快速發展。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實施中藥標準化項目,加強中藥生產全過程質控;中藥制藥裝備優化升級,促進產業智能、綠色發展。目前,以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商業為紐帶、中藥工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日益完善,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全國醫藥工業統計數據顯示,中藥工業主營收入由2012年的515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近7000億元。
秦懷金稱,中藥質量不斷提升。完成了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摸清了中藥資源家底;中藥材野生變家種及替代品研究取得突破,生態種植加快推廣,中藥追溯系統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多部門聯合發布了《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等文件,共同加強源頭管理。國家藥監局2021年國家藥品抽檢年度報告顯示,中藥飲片抽檢總合格率達到98%。
中藥科技創新不斷深入。秦懷金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部等部門持續加大中藥的科技投入,加強道地藥材、中藥炮制、質量保障、新藥研發等方面的研究;積極配合國家藥監局改革完善符合中醫藥規律的中藥審評審批制度,建立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三結合”的審評證據體系,進一步激發了中藥科技創新的活力。
秦懷金表示,下一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作,圍繞中藥種植、研發、生產、使用全過程,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促進中藥質量的提升,深化循證研究,更好彰顯中藥臨床價值,滿足人民群眾的用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