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物資儲備存短板 我國應急儲備制度亟需完善
- 2020年03月10日 來源:證券時報
提要:在這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醫療物資短缺問題十分突出。多位業內人士建議,我國亟待提升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的意識和水平。
在這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醫療物資短缺問題十分突出。多位業內人士建議,我國亟待提升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的意識和水平,落實醫療物資儲備制度,針對不同級別的危機,做好相應規模的醫療物資儲備;提前儲備一批應急臨時醫療中心,能夠迅速擴大醫療能力;疫情應急響應體制機制有所不足,應盡快補齊短板。
醫療物資儲備短板暴露
國家衛健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如何根據防疫需要,做好應急儲備工作,暴露出短板和不足。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李超民分析稱,我國醫療物資儲備制度可以回溯至1990年,無論是抗擊SARS疫情,還是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都顯示N95型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儲備嚴重不足,難以應對類似大規模疫情。為此,亟待提升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的意識和水平,落實醫療物資儲備制度,針對不同級別的危機,做好相應規模的醫療物資儲備。對防疫物資儲備,應堅持靜態儲備與動態儲備相結合,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面對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依賴日常醫療物資儲備并不現實,保持應對疫情的生產能力尤為重要。
提前儲備臨時醫療中心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警醒我們,由于現有醫院、傳染病院難以按災害發生時需求容量進行擴建。因此,未來在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同時,需要提前儲備應急臨時醫療中心,以便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啟動。
業內人士表示,這類臨時醫院必須能夠迅速擴大醫療能力、便于組裝、建設快捷,須具備以下特點:一是隨疫情等級提升可擴大規模;二是可隨意組合;三是適應全境各種地理環境運輸;四是快速組裝;五是資源可預計,能夠為250名以上的病人提供三天內的緊急救護;六是適用任何年齡人群。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主委、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提出,城市體育館一般地塊獨立,空間開敞,有多個交通疏散通道,給排水、供電、通訊等設施齊全,建筑空間大,功能分區明確,有不同的出入口和獨立不交叉路線,可快速改造為具有一定床位規模的臨時醫療中心。與應急改造賓館和宿舍相比,體育館對周圍居民干擾相對少、可容納床位數相對多、醫療護理流程相對短、相同數量醫護人員可照料更多輕癥患者。同時,我國絕大多數城市都建有大型體育館,是覆蓋面最廣的公共建筑類型之一,因此具有應急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的良好資源基礎。
周嵐透露,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江蘇現有體育館為實例,組織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南京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江蘇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分別獨立開展了體育館應急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的可行性研究。
研究表明,通過病房分區隔斷(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局部新增醫護衛生通道、外掛患者衛浴和排污處理模塊、完善病區排風系統、對尾氣處理后排放等改造措施,可實現傳染病醫療救治功能,工期約7天,改造投入約2萬元/床左右。如適當減少醫護功能,在武漢方艙醫院基礎上增加病房區分區排風等處理,工期可以縮短到3天左右,成本可降低到約1.5萬元/床左右。因此,體育館經過系統的設計和應急改造,能夠以較小的投入、相對短的工期,應急改造為滿足防疫要求的臨時醫療中心。
重視城市應急響應體制機制建設
近年來中央財政醫療健康支出逐年遞增,2018年全國財政預算安排醫療衛生支出15291億元,占全國財政支出的7.3%。然而,此次疫情暴露出了我國有關疫情應急響應體制機制的缺失,必須盡快補上。
李超民分析指出,至少有五個短板需要盡快補齊。
一是需盡快制定并頒布相關法律。目前我國應對疫情的法律依據是《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亟待修訂成法并明確央地事權劃分、確定財政資金來源、細化分工、明確儲備體制等內容,細化內容使之可操作。
二是需制定戰略與發展規劃。按照國際經驗、城市化水平、社會發展要求、財政可承受能力進行科學測算,分階段試點建設。在“十四五”期間,必須著眼于建立長期、可靠的公共衛生疫情應急響應體制機制,逐步形成公共衛生系統與潛在疫區獨立應對大型疫情突發事件的能力。我國幅員遼闊,東西部人口分布差異大,應急響應體制建設尤其要重視東、中部大都市區疫病的應對,可依托國家中心城市體系,劃大區建設公共衛生應急響應中心機構、隊伍和醫藥器械儲備體系,理順與省、縣兩級地方響應機構的關系,構成大區、省、縣三級協同,共同負責完成本區域應急響應任務的公共衛生應急響應體系,簡化目前的應急層級。
三是強化應急響應機制,重視藥品器械儲備體系建設,重視精準投送能力建設。隨著我國小康社會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各類城市公共衛生應急事件將出現多樣化和數量不斷上升趨勢,2003年“非典”疫情和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即為明證。
四是注重發揮財政支持的作用,應急資金專款專用,嚴禁挪用。依法劃分央地公共衛生應急響應事權,加大地方在防控疫情方面的責任,中央給予地方相應財力轉移支付,并建設最后的疫情響應手段和力量。
五是重視運用市場力量,通過體制機制建設,規劃并動員醫療行業和其他有關行業協會,積極參與公共衛生疫情應急響應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