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籌“穩”與“進” 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 2024年01月30日 來源:上海證券報
提要:在業內人士看來,投融資良性循環的資本市場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有助于擴內需、促消費。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下,資本市場堅持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扎扎實實辦好資本市場的事,才能更好發揮樞紐功能,為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打開空間。
資本市場承擔著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重任,也關系到眾多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中國證監會日前召開的2024年系統工作會議強調,今年要突出“穩”與“進”的統籌,著力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著力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業內人士看來,投融資良性循環的資本市場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有助于擴內需、促消費。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下,資本市場堅持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扎扎實實辦好資本市場的事,才能更好發揮樞紐功能,為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打開空間。
2024年,如何統籌資本市場“穩”與“進”?
首先,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注冊制改革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質量,有助于打造更加公開、透明、可信的上市公司群體。數據顯示,注冊制改革以來,審結的1000多家企業中,撤回和否決比例近四成,“帶病闖關”和不符合條件的企業被擋在市場大門之外。
下一步,推動注冊制走深走實,仍需將嚴監管貫穿資本市場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各環節,做到前端嚴把“入口關”,中后端持續監督、嚴打嚴懲,建立起穩定市場、活躍市場的長期信心。根據證監會2024年系統工作會議部署,今年證監會將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加強發行上市全鏈條監管,評估完善相關機制安排。
其次,著力加大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力度。中長期資金能夠促進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居民財富的良性循環,市場各方對此已有共識。中長期資金規模增加有助平抑市場波動,在市場出現非理性行為時發揮“穩定器”“壓艙石”的作用。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既能穩定投資者信心,又能增強市場的抗風險能力。
中長期資金正日益成為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等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15.9萬億元,較2019年初增幅超1倍,持股占比從17%提升至23%。
業內人士分析,未來促進中長期資金入市,一方面要繼續優化政策環境,完善中長期資金提升權益投資比例的業績評價、考核機制、約束機制等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繼持續加強對上市公司的全鏈條監管,鼓勵上市公司提升對長期投資者的收益分配。
證監會今年將大力推進投資端改革,推動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改革試點加快落地,完善投資機構長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環境,促進投融資動態平衡。
再其次,持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資本市場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從區域性股權市場到新三板再到滬深北交易所,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日臻完善,基本覆蓋了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為其提供經營發展所需資金,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作為籌措中長期資金的重要場所,債券市場對推動形成全方位、寬領域、有競爭力的直接融資體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暢通企業融資渠道的重要抓手。
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公司(企業)債券市場正式開市。首批3只企業債券于當日啟動交易,合計成交2296.82萬元。市場人士認為,北交所債券市場開市完善了交易所功能、提升中小企業債券融資占比,也進一步增強了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及國家重要戰略的能力。
據悉,2024年證監會將圍繞做好“五篇大文章”,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優化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發展政策環境,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探索中國特色期貨監管制度和業務模式,健全商品期貨品種體系,著力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