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林改改出了啥?來自“全國林改第一縣”的調查
- 2022年11月07日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薛志偉 劉春沐陽
提要:2002年,福建武平縣成為“全國林改第一縣”,拉開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大幕。20年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林改改得怎么樣?綠水青山是不是變成了金山銀山?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上,武平又將從何處著手,如何破題?
2001年以前,全國大小林區均存在集體林產權不清、經營主體不明等諸多問題,明顯的體制機制障礙和產權安排缺陷嚴重阻礙了林業和林區的發展。2002年,福建武平縣成為“全國林改第一縣”,拉開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大幕。20年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林改改得怎么樣?綠水青山是不是變成了金山銀山?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上,武平又將從何處著手,如何破題?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福建龍巖市武平縣調研,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對的,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的重要指示,讓武平成為“全國林改第一縣”,拉開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大幕。20年來,武平縣緊緊抓住林改不放松,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武平也在積極探索新時期深化林改的有效路徑。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武平縣,深入解碼“全國林改第一縣”多年來的探索與思考。
機制創新破解難題
走進武平縣林業局一樓的林業產業服務中心,記者看到,墻上懸掛的大屏幕上顯示著武平縣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信息動態監測平臺的最新融資數據。“這個平臺是我們管理部門的實時監控平臺,于去年7月推出,平臺上線后林農通過手機即可直接申請貸款,不僅能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也利于信息化管理,提高服務效率。”正在操作電腦的業務人員吳祿仁向記者介紹著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這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林業融資服務平臺,能有效連接林業經營主體、金融機構、政府、征信機構,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為林業經營主體提供一站式電子化服務快捷通道,可有效化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目前,該平臺匯集了15家金融機構上鏈,提供了48種專屬金融產品。
“以前辦貸款很麻煩,需要很多材料。現在有了區塊鏈平臺,僅需手機登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貸產品進行申請,銀行收到資料以后就會與你聯系,非常方便。”林農鐘衛清告訴記者,聽說可以在手機上申請貸款,他第一時間就申請了20萬元用于發展林下經濟。
武平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的建設是福建在林改路上不斷深化機制創新的小小縮影。“20年來,我們扎實推進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等綜合改革,建立起責、權、利相統一的集體林業經營新機制,讓福建林業發展充滿生機活力。”福建省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旭東表示,福建省基本完成明晰產權主體改革任務,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放寬人工商品林采伐限制,有效落實林木處置權和收益權;積極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為林業發展注入資金資本活水。其中,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9項改革做法被作為重要改革成果推廣到全國;三明市首創林票、碳票等做法,成為全國林業綜合改革典型;南平“生態銀行”入選中國改革年度十大案例。
位于武平縣西北部的萬安鎮捷文村是全國第一個開展林權改革的試點村。2001年以前,武平縣與全國大小林區一樣,存在集體林產權不清、經營主體不明等諸多問題,改革勢在必行。2001年4月起,武平縣嘗試新林權證換發工作;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領到了全國第一本新林權證,“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推廣開來。
捷文村針對林業經營分散、林業投入不足等問題,在全國率先開展林權抵押貸款、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山林流轉等機制創新。“我們始終用心保護好綠水青山,推行林長制、贖買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執行網格化管理。林改20年來,這里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捷文村黨支部書記李財林告訴記者,如今的捷文村生態環境優美、百姓生活富裕,森林覆蓋率由78%提高至84.2%。
改革永不止步,制度創新是關鍵。為解決“單家獨戶怎么辦”,武平創新林業規模經營機制,提升林業發展質量,建立林權交易市場,開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標準化建設;為解決“錢從哪里來”,創新林業金融機制,提升金融運營模式,率先建立林權抵押貸款村級擔保合作社和森林人家合作社,完善林權流轉服務平臺;為解決“樹要怎么砍”,創新林木采伐機制,建立森林資源綜合數字化管理平臺,加快推進“智慧林業”建設,提供全產業鏈服務;為解決“林業產業化怎么做”,創新林業產業發展機制,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旅游經濟;為解決“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造武平特色品牌,在福建首創低碳信息管理平臺,簽約福建首個普惠型林業碳匯合作開發項目,將森林碳庫轉化為錢庫……
盤活資源做足山林文章
記者驅車前往永平鎮崗背村擋風嶺萬畝合作經營基地,沿途可見座座青山郁郁蔥蔥、排排樹木整齊聳立。林農劉新添的林子就在山上,他告訴記者:“這個基地有1萬多畝,涉及林農236戶。我們以出租林地的形式入股,有收益時采取‘三七’分成。這片林木去年底剛砍過一次,預計今年會分紅。”
要在以前,這是劉新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2008年,一場特大雨雪冰凍災害,對擋風嶺這片森林造成毀滅性破壞,整座山成了“瘌痢山”。經過多番考察,武平縣不僅出臺了造林、撫育的補助政策,還鼓勵專業合作社等各種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參與造林育林,引導林農通過林地入股模式與各種經營主體合作。
“目前,擋風嶺萬畝合作經營基地有2個新型林業經營主體,一個是眾森林業專業合作社,與186戶林農合作經營8825畝;另一個是落戶在永平鎮的榮盛木業有限公司,與50戶林農合作經營3038畝,建立了企業原料林基地。”劉新添說。
原本零散、荒廢的林地在集約化、規模化經營下逐漸被盤活,“瘌痢山”變成了連綿青山和林農手中的“金山”。“林農出地,我們出錢和技術造林,他們坐在家里就可以有收入。”榮盛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啟榮說。
“單家獨戶經營難,聯合起來就不難”,擋風嶺萬畝合作經營基地的成功建成,解決了分山到戶后林地小而散、一家一戶無法實現規模經營與林農“有山無錢造”“有山無力造”“有錢無山造”等問題。
“這些年,我們大力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增加森林蓄積量,全縣累計造林80多萬畝,超過林改前25年的總和,森林覆蓋率達79.7%;率先探索實施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讓待砍伐的商品林變身為‘綠色不動產’,累計完成贖買4.4萬畝,實現‘生態得綠、林農得益’。”武平縣副縣長鐘發貴表示。
2021年,武平縣還出臺了《武平縣大力發展民營林場的實施意見》,集中政策資金獎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林業生產經營領域。目前,全縣累計發放物權證2.23萬本,發證面積達309.5萬畝,發證率達95.3%。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武平的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讓林農逐步實現了不砍樹也能致富,林業經營方式也由傳統向現代化轉變。
搞活林下經濟帶動增收
如何讓廣大林農從林改中受益是近年來武平縣探索的動力——不僅要讓資源變資產,更要喚醒沉睡的資產。
在捷文村游客中心對面,一座座黑色帳篷整齊排列,里面是一盆盆紅艷艷的富貴籽盆栽與長勢良好的富貴籽苗木;不遠處的山里,大小不一的靈芝在草叢中生長……“我們村發展了紫靈芝、富貴籽、百香果等林下經濟示范基地7個。其中,紫靈芝是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效益很好。”李財林說,村里的困難戶謝春榮就是通過發展林下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僅紫靈芝種植收入每年就有七八萬元。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是武平縣盤活森林資源、帶動林農增收致富、促進林業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我們以建設‘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為抓手,大力發展以紫靈芝為主的林下經濟產業,打造‘中國紫靈芝之鄉’。”武平縣林業局局長鐘達昌表示。2013年9月,武平被確定為首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鼓勵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出臺專項政策重點扶持紫靈芝、養蜂等產業發展,形成了林藥、林菌等11種林下經濟模式。
在武平縣永平鎮梁山村,“80后”返鄉青年梁漢民在當地最高山梁野山西側上茶亭,成立了龍巖上茶亭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辦起了生態養殖扶貧基地,在林下種植紫靈芝、養蜂、養雞鴨,建起養殖池養殖棘胸蛙。“我們以棘胸蛙養殖和銷售為主業,還發展棘胸蛙食材原料黃粉蟲、南瓜等特色種植業以及林下靈芝種植。”說起基地的情況,梁漢民侃侃而談,目前一年下來他有兩三百萬元的收入,還能帶動村民就業。
在林下經濟發展風生水起的同時,武平正在思考如何推動林下經濟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近年來,當地充分利用林區資源,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竹產業、林下經濟、中草藥、生態旅游等綠色富民產業;重點發展紫靈芝、富貴籽、棘胸蛙、象洞雞等綠色生態產品;推進紫靈芝種加銷全產業鏈發展,打造全國最大的林下紫靈芝生產基地;積極開展林業招商引資,利用高新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林產品精深加工產業。
以紫靈芝為例,武平生態環境優良、闊葉林資源豐富,氣候濕潤,自古以來就有野生紫靈芝,但數量極少、價格高。為做大做強紫靈芝產業,2019年以來,武平制定出臺紫靈芝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對林下規模種植紫靈芝給予每畝500元的資金補助,每年扶持面積5000畝以上,累計下撥扶持資金近千萬元;還緊緊抓住縣里3家企業列入福建紫靈芝食藥物質管理試點的機遇,開發靈芝切片、靈芝粉、靈芝茶等系列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林農增收。
截至目前,武平累計培育林業新型經營主體142家,建成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53個,參與發展林下經濟的林農約3.3萬戶;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到156萬畝,2021年實現產值40.2億元,帶動3萬林農增收致富。
改出好生態實現雙贏
近年來,武平把目光轉向如何平衡林業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探索“綠富雙贏”發展道路,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武平堅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家園,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武平最大的優勢;立足山水交融的自然風貌,堅持“一木一花一草皆為景”的精細化理念,優化拓展生態空間,立體推進公園、廣場、庭院、一河兩岸等綠化;堅持因村制宜、依山傍水,以環梁野山“五朵金花”村莊為試點,積極探索“串點連線成片”“+旅游”的美麗鄉村建設路徑。
“林改,改出了武平的好生態。”武平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舒健說,好山好水好風景,堅定了武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動“生態立縣、旅游富民”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把全域旅游作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通道。
如今,武平依托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鄉村旅游,建成了梁野山景區、獅巖景區、千鷺湖景區3個4A級景區,文博園、平橋翠柳、劉亞樓將軍故居3個3A級景區,18個省級旅游特色村,形成了“天然氧吧·生態之旅”“不忘初心·紅色之旅”“千年古縣·客家之旅”“醉美騎行·運動之旅”“悠然樂氧·鄉村之旅”5條旅游精品線路。2019年9月,武平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也成為福建省首個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2021年,武平實現森林旅游收入12.7億元。
“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和鄉村旅游,我們實現了‘不砍樹,也致富’。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3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60元,分別比林改前增長了50倍和18倍。”李財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