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濟堂陷多事之秋 2.7億采購金去哪兒
- 2019年08月13日 來源:時代周報
提要:一份武漢市稅務局對企業虛開發票的處罰告知書,首先勾起了外界對新疆同濟堂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濟堂”)的關注。隨后,同濟堂控股股東湖北同濟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稱“同濟堂控股”)手上的大部分股份先后被司法凍結。
同濟堂正面臨自2016年借殼上市以來最嚴峻的危機。
一份武漢市稅務局對企業虛開發票的處罰告知書,首先勾起了外界對新疆同濟堂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濟堂”)的關注。隨后,同濟堂控股股東湖北同濟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稱“同濟堂控股”)手上的大部分股份先后被司法凍結。
截至目前,同濟堂控股持有的33.14%股份被司法凍結,其中32.67%股份處于質押狀態。被司法凍結的原因是,同濟堂控股跟多位投資方在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項目上產生分歧,至于具體是何種分歧,同濟堂并未透露。
與此同時,同濟堂又被爆出2012年的采購數據異常。公司借殼上市時披露的2012年前五大供應商中,振東制藥的孫公司位列第一,但在振東制藥前后三年財報上的前五大客戶中,均未出現與同濟堂相關的公司。
同濟堂和振東制藥的財務數據差異一時難辨誰是誰非,2.74億元采購金額的去向也值得追究。一位不愿具名的振東制藥高層人士對記者表示,本次采購數據異常并非振東制藥方面的問題,但沒有透露更多信息。而記者多次致電同濟堂,截至發稿仍無人接聽。
腫瘤醫院之爭
7月10日,國家稅務總局武漢市稅務局第一稽查局公布了一份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對武漢天欣達商務咨詢有限公司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原因是該公司在沒有真實業務的情況下給5家企業開具了57份增值稅普通發票,其中的25份流向同濟堂,產生于2017年1月1日―2018年11月30日期間。
公司財報顯示,2017年銷售費用增長了58.24%,達到4.94億元,且產生了此前未出現過的“咨詢服務費”項目。
而到了7月29日,同濟堂的控股股東同濟堂控股又被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了2.93億股及孳息,上述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0.35%,按當時股價計算,總值超過12億元。公開資料顯示,同濟堂控股目前持有上市公司33.72%股份,為第一大股東。
同濟堂公告稱,2017年同濟堂控股與深圳前海君創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海君創”)合作組建醫療基金投資腫瘤醫院項目,后來在對腫瘤醫院項目投資執行過程中,投資人之間在對基金及醫院項目的管理上產生分歧,因此前海君創向廣東省深圳市中院提請了訴訟。
禍不單行,8月8日同濟堂又公告,同濟堂控股再度被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4.77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3.14%,這次提請訴訟的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稱“合肥研究院”)。
而本次合肥中院的司法凍結也是因為腫瘤醫院項目上的分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該項目上有30%的股份,這些股份由同濟堂控股有條件贈與。
短短十天內,同濟堂控股手上持有的同濟堂股份幾乎全部被司法凍結。同濟堂兩度表示,股份被凍結事項暫不會對上市公司的正常運行和對公司控制權產生直接影響。
天眼查數據顯示,負責建設上述腫瘤醫院項目的是成立于2015年8月的合肥中科醫學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新余市君凱投資中心持有該公司70%的股份,合肥研究院則持股30%。新余市君凱投資中心有申萬宏源(持股62.66%)、前海君創(31.01%)、同濟堂控股(6.27%)、上海凱喜投資咨詢有限公司(0.06%)四名股東。
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是中科院序列唯一一所研究型腫瘤專科醫院,現有人員600余名,三個院區總建筑面積約30000平方米,有500張床位。目前,一個1500張床位的新區正在建設中,規劃有世界規模最大的腫瘤放射治療中心。
另外,同濟堂的股份也面臨高質押風險。截至8月2日,同濟堂的6.81億股均處于質押狀態,比例高達47.33%。而同濟堂控股手上97.98%的股份都處于質押狀態,占公司總股本的32.67%。
采購金額之謎
同濟堂是一家醫藥流通企業,主營藥品、 醫療器械、保健品、保健食品等的批發零售,還涉足日用品、化妝品、衛生材料等。公司通過向供應商采購商品,以自有物流網絡批發給醫療企業、醫療機構、藥店等。“中間商賺差價”是其盈利模式,主要依靠購銷差價和上游供應商返利。
同濟堂的絕大部分營業收入來自醫藥批發業務,其次是零售配送業務,還有少量非藥品銷售業務。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億元,同比增長7.1%,歸屬凈利潤1.39億元,同比增長4.3%。
記者梳理發現,同濟堂2015年以前的毛利率均在36%以上,到了2016年急劇下降到13.8%,此后一直維持在這一水平。
2015年4月,同濟堂借殼嘉士伯集團控制的啤酒花上市,同濟堂控股持有上市公司37.91%的股份,張美華、李青夫婦成為公司實控人。上市之前,同濟堂大舉擴張物流體系、布局健康產業,應收賬款逐年增加,已經面臨較大資金壓力。
借殼上市以后,同濟堂的應收賬款更是直線上升,2015―2018年分別為16.45億元、21.98億元、23.51億元、35.93億元,2018年的應收賬款同比增長近53%。與此同時,公司2018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7.1億元,同比下降444.76%。結合控股股東大比例質押股權的情況來看,公司的流動性壓力到了歷年來的高峰。
日前,有媒體對同濟堂的財務和經營情況提出質疑,同濟堂在8月3日回應了大部分問題,但對其2012年向山西振東醫藥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東醫藥物流”)采購的情況卻語焉不詳。
同濟堂借殼上市時披露的數據顯示,2012年公司前五大供應商中,向振東醫藥物流采購的金額為2.74億元,該供應商為另一家上市公司振東制藥的孫公司。但振東制藥2012年財報披露的前五大客戶中,第一大客戶山西東弛速達物流有限公司醫藥分公司貢獻的營業收入卻僅為5463萬元,且該公司與同濟堂并無關聯。
同濟堂在公告中表示,2012年度,同濟堂向振東醫藥物流采購藥品含稅金額3.2億元,不含稅金額2.74億元。2012年、2013年度公司收到振東醫藥物流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2843張,金額為3.19億元,還稱附件備查文件中就有這些發票。
但在2011―2013年期間,振東制藥財報披露的前五大客戶中也沒有同濟堂。同濟堂的說法則更為蹊蹺,“至于報道所述我公司未有出現在對方前五大客戶名單中具體原因我們暫不知曉”。
那么,究竟誰在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