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鵬汽車資金之渴:離融資目標差120億 質量成關鍵
- 2019年06月19日 來源:長江商報
提要:6月18日,鄭州小鵬智能工廠下線第10000輛小鵬G3。而前幾日,有消息稱,小鵬汽車正在尋求6億美元融資。在銷量方面,小鵬汽車5月一舉超過蔚來汽車,再獲新勢力銷量首冠。
新造車勢力可謂各領風騷幾個月,這次站在潮頭的是小鵬汽車。
6月18日,鄭州小鵬智能工廠下線第10000輛小鵬G3。而前幾日,有消息稱,小鵬汽車正在尋求6億美元融資。在銷量方面,小鵬汽車5月一舉超過蔚來汽車,再獲新勢力銷量首冠。
“特斯拉被高估了”“Model3國產版32.8萬(的價格)毫無競爭力”,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眼里,自家車企是最棒的。
然而,統計發現,即便算上6億美元(42億元)融資,小鵬汽車離2019年年底300億元的融資規模還差120億元,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且,在系列利好消息面前,小鵬汽車G3被曝行駛中疑似突然斷電,而質量問題也正好是其他新能源車企銷量下滑的主因。
銷量問鼎造車新勢力
“說實話,我覺得Model3國產版32.8萬(不帶自動駕駛)毫無競爭力,起碼應該再降價1萬美元。”
5月底,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社交網站上公開說:“現在和5年前已經完全不同,特斯拉的電池優勢、智能差異和我們相比都已經沒有,在拿了政府這么多政策和補助后還是這個價格,要不然是成本控制有問題,要不然還想獲得5年前的利潤率。交付時間估計也要在2020年第二季度,等小鵬P7出來肯定輾壓。”
就目前情況看,何小鵬自信滿滿地認為“特斯拉不如小鵬汽車”,還是有一定道理。
5月份,在造車新勢力中,僅有3款車型銷售突破千輛,分別是小鵬汽車的2704輛,威馬汽車的2056輛和蔚來汽車的1068輛。
單看銷量,小鵬汽車力壓威馬汽車、蔚來汽車成國內月度銷量最高的造車新勢力廠商。這也是繼4月登頂造車新勢力單月銷量第一名后,小鵬汽車再次蟬聯桂冠,并贏得前5月造車新勢力累計銷量冠軍(7359輛)。
有報道稱,小鵬G3自2018年12月上市后,憑借自動駕駛輔助能力、迅捷的交互體驗以及整車OTA能力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而且,6月18日,小鵬G3萬輛下線儀式在小鵬智能工廠舉行,何小鵬和海馬汽車董事長景柱均到場出席。
2018年12月12日,小鵬汽車G3正式上市。小鵬汽車從G3上市到一萬輛下線,用時188天,與其他造車新勢力近一年的耗時相比,用時收縮了近一半時間。
再獲百億融資幾無可能
實際上,小鵬汽車萬輛車下線不可謂不快,其融資亦是如此,但后者卻還是顯得慢。
近日,有消息稱,小鵬汽車總裁顧宏地表示正尋求一輪約6億美元(42億元)的融資,他稱自己不會做出承諾,“但對這個目標很有信心。”
隨后,小鵬汽車回應稱:“我們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本輪融資規模和上一輪(B+輪)融資規模差不多,對于新一輪融資的完成時間我們暫時不便透露。”
作為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至今已獲得多輪融資,不乏阿里巴巴、高瓴資本、GGV紀源資本、IDG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加持。
2018年以來,小鵬汽車已完成B輪和B+輪兩輪融資,以及兩輪戰略投資。2018年1月,該公司獲得阿里、富士康和IDG領投的B輪22億元融資;8月,小鵬汽車宣布完成由春華資本、晨興資本和何小鵬聯合領投的B+輪超40億元融資。
統計顯示,2015年4月至今,小鵬汽車已獲得140億元的融資。
小鵬汽車曾在去年底公開表示,2019年底,公司總融資將達到300億元,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會是股權投資,另外三分之二將以私募基金和其他投資形式引入。對此,何小鵬解釋,融資主要考慮到可能會出現的資金寒冬,“我個人覺得2019年上半年不是一個好年,要準備很多錢過冬。”
實際上,即便是算上6億美元融資,小鵬汽車的離“300億融資愿望”,還相差120億元。
有汽車分析師表示,小鵬一直面臨資金壓力,但即便此次融資屬實,6億美金對于造車來說也是小錢,并不一定能填補小鵬汽車巨大的資金需求。
昨日,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基于目前6億美金還沒到位,此外目前新能源汽車的融資環境日益趨緊,小鵬汽車想在下半年再獲百億融資幾乎不可能。
質量問題成融資關鍵
事實上,小鵬汽車能否能持續獲得巨額融資,銷量能否保持領先,最關鍵的還是要看汽車質量。
近日,一位小鵬汽車G3車主張亮(化名)爆料,提車僅10天的G3汽車,在高速上的一個上坡路段的行駛中突然斷電,且在打開危險信號燈后,剎車也處于失靈狀態,并向后“溜車”。失控20秒后,車輛出現事故。
對于這場事故的發生,不僅讓張亮對小鵬汽車的安全性產生質疑,在與小鵬汽車的溝通中,張亮也認為對方缺少誠意。
盡管對事故原因雙方各執一詞,但質量問題亦然是消費者關注新造車勢力的關鍵之一。
近日,蔚來ES8連發三起燃燒事故,銷量被小鵬汽車反超,5月份甚至只有小鵬汽車的一半。
昨日,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資金鏈緊張、持續虧損,一直是造車新勢力的通病,“隨著交付量逐漸上漲,造車新勢力也迎來曙光,而此時最應該保障質量,不能讓消費者建立起的信任感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