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安汽車上半年虧22.4億 自主、合資緣何全線潰敗?
- 2019年09月04日 來源:商學院
提要:2019年8月30日下午盤后,長安汽車披露了2019年上半年業績。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長安汽車實現營業收入298.76億元,同比下降16.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40億元,與去年同期盈利16.1億元相比暴跌239.17%。
凈利暴跌239.17%,旗下各品牌“全線潰敗”。
2019年8月30日下午盤后,長安汽車披露了2019年上半年業績。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長安汽車實現營業收入298.76億元,同比下降16.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40億元,與去年同期盈利16.1億元相比暴跌239.17%。
凈利潤的巨降直接源于產銷量的大幅下降。
今年上半年,長安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為82.80萬輛和82.52萬輛,同比上年同期分別下跌29.05%和31.65%。銷量在國內六大國有汽車集團中排名下滑至第六,這一排名背后是長安旗下各品牌的“全線潰敗”——合資板塊一片愁云慘霧,旗下長安福特和長安馬自達上半年跌幅更是分別高達67%和32.2%;自主品牌盡管6月單月有所回升,但上半年整體銷量同比下滑26.07%。
上半年的銷量暴跌三成,已經預示了其半年利潤將迎來較大幅度的下滑。事實上,長安汽車也已經在7月15日發布的業績預告中就曾直接給出了上半年將虧損19億元~26億元的預期。
記者就上半年的大幅虧損業績更具體的數據及成因,致函長安汽車品牌部,截至發稿對方稱仍在走對公回復流程,一切以公告數據為準。
全線潰敗
長安汽車歸母凈利潤幾乎由整車利潤構成,包括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長安自主、江鈴控股等,然而上半年這些合資板塊及分子公司整體表現均不樂觀。鈴木退出中國市場,福特全球銷量顯著下降,馬自達表現不溫不火,長安旗下的合資品牌幾乎全線衰退。其中,曾經的“利潤奶牛”長安福特延續了2018年以來銷量腰斬的頹勢,虧損7.77億元,凈利降幅達55.52%;已經由長安汽車100%控股的長安鈴木,營收9.4億元,虧損2.46億元;江鈴控股營收1.21億元,虧損4.73億元;只有長安馬自達實現了8.74億的盈利,但營收和凈利潤相比上年同期雙降,降幅分別為32%、31%。
針對業績銷量遭遇“滑鐵盧”,長安汽車在報告內坦言:“2019年上半年,汽車市場持續承壓,產業政策巨變。存量競爭形勢依然嚴峻,行業新品競爭激烈、降價促銷日益頻繁;合資企業強化中低端市場布局,合資產品價格下移呈趨勢化、常態化;自主品牌比拼激烈,行業已進入更加殘酷的淘汰賽。”對此,長安汽車給出的應對措施是,加快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速提升整體綜合競爭實力。同時,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利潤奶牛緣何變“毒奶”?
今年8月,重慶兩江新區公布了一份“困難企業穩崗返還”補貼,領取補貼高達1.4億元的長安福特赫然在列。?
長安福特曾經在操縱性、安全性、外形設計等多方面不輸競品,而隨著新車導入不足,產品譜系單薄,主力車型更新換代遲緩等問題出現,銷量呈現頹勢。長安福特曾經銷量接近百萬輛,而今2018年銷量僅剩38萬輛,較大眾、豐田、日產等銷量越拉越大。
在自主車企飛速崛起并相繼地毯式對車輛更新迭代的同時,反觀長安福特,自福特金牛座2015年上市以來,福特已有近3年時間沒有新款車型投放市場,產品迭代幾近停滯。“飛速發展的國產車整車性能都有了質的飛躍,導致市場被瓜分,而福特前兩年還在繼續投放現有產品。”汽車行業知名評論員鐘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福特長期以來對中國市場重視程度不夠,現有的車型沒有及時換代,整車技術及配置弱于競品的競爭力,是福特銷量全面下滑的根本。”他強調,長安福特銷量跌幅加大,主要與車型處于產品末期、三缸新技術市場應用、產品口碑等相關。
據統計,長安福特車型平均上市時間為5.4年,全球車型車齡3年以上的占比68%,乘用車車型平臺基本是2013年以前投放。
當然,這與福特在全球范圍內的利潤來源與產品研發投入布局也有關系。福特全球利潤絕大部分來自北美,而北美市場福特的最大優勢在皮卡,勢必也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皮卡,一定程度上忽視轎車與城市SUV的產品研發與更新。加之近年來,福特將傳統乘用車的研發轉移至歐洲研發中心,然而歐洲汽車市場進入低潮時期,福特銷量和利潤雙雙滑坡,對于歐洲市場的前景悲觀態度加劇研發投入的縮水,產品更新迭代緩慢。而中國引進的車型主要是歐洲福特研發制造的,包括了占據主要銷量的轎車和SUV,因此產品研發投入的不足也直接導致了中國乘用車銷量近年來的持續下滑受挫。
誰是福特下一個“爆款”
8月16日,福特宣布推出新福克斯Active 、新銳界ST\ST-Line和新金牛座系列車型。加上7月上市的2020款福克斯,長安福特在近兩個月時間里已在中國市場推出了4款新車型。“一口氣出四款車型,恐怕是對于曾經復制曾經的單品爆款缺乏自信,所以抱團搞營銷。”一位不具名的興業證券資深分析師表示。
2018年起,福特痛定思痛提出“更福特、更中國”的戰略,在三年內推出30款新車,旨在恢復其在中國市場往日的光輝。“如今大城市中換購需求是大頭,相比當年在南京專門為中國市場開發的福睿斯,福特現在提供的競品車型設計上依舊沒有立足本土化,很多所謂創新已經不符合中國既定消費人群的價值需求了。”該分析師指出。
據悉,全新車型福克斯Active是福特首款兩廂跨界車,彌補了品牌在該細分領域的空白,而另一款全新Escape預計在11月面世。此外,美系豪華品牌林肯將于2020年正式國產化,第一批車型包括MKC、航海家以及飛行家在內的多款SUV,從緊湊型到中大型SUV全覆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和6月,長安福特零售逐步回升,雙福系列、銳界、蒙迪歐等重點產品環比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從乘聯會的最新銷售數據來看,5月至7月,長安福特零售銷量環比均呈增長,7月單月批售銷量今年以來首次超過零售銷量,這意味著經銷商端的信心開始恢復。
新能源轉型能否助力轉虧為盈?
“業績暴跌一定程度上也因為研發投入增速過快,13個億的研發大頭都在新能源,除了汽車市場整體下行的大氣候,長安在新能源上的戰略轉型也是燒錢的一個因素。”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記者表示。
長安汽車自2017年發布“香格里拉”計劃后,新能源戰略成為產品轉型的重點,目前長安汽車已推出長安逸動EV、長安CS75PHEV等新能源車型。2018年4月長安汽車發布了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戰略,加速在出行、智能化、新能源等的布局,目前長安汽車官網的“新能源”板塊顯示有5款產品。
合資差了,自主也撐不起來,新能源能否成為長安轉虧為盈的沖鋒軍?
而實際上,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長安雖然戰略轉型比較堅定、發展較早,銷量也還不錯,無奈上半年補貼退坡,銷量同比也在下滑。據公開數據顯示,上半年累計銷量僅有2萬余輛,新能源汽車板塊對長安汽車整體銷量影響不大,盈利能力更是一般。相比盈利速度,反倒是投入研發的經費燃燒利潤的速度更快。而對于長安在規劃中的新能源產品矩陣,業內也有不同的聲音。
“長安的戰略轉向屬于燃油車企業里面己經比較明確要放棄燃油車的。但還是有很多混動的計劃,還是不徹底。”中央民族大學中俄能源研究院客座教授汪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張寶林曾經說要在2025年前推出21款純電動產品、12款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實際上今年插電式已經被發改委從電動汽車里面除名了,把它歸到燃油車范圍里面了,只是各個部委之間互相還不夠統一,有些車企還把它當成寶貝。”談及對長安未來電動智能化轉型的預判,汪濤認為:“傳統優勢企業的失敗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們在傳統技術上留戀太長時間。即使現在發力,依然要在其傳統最有優勢的燃油車與電動車之間左右平衡,這也是以長安為代表的一系列老牌汽車制造商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未來長安的合資與自主板塊將走向何方?昔日的利潤奶牛又何時能走出低谷,抱團營銷的競品能否助推長安福特重回賽道?新能源轉型能否為長安順利搶占未來賽道,助推轉虧為盈?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