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麥第一股”西麥食品爭議聲中上市
- 2019年06月21日 來源:中國網財經
提要:作為“燕麥第一股”,6月19日西麥食品正式登陸資本市場,上市當日,西麥食品董事長回應大單品質疑,表示將大力投入休閑燕麥食品,抓住新的消費趨勢。“除了國際品牌,牛奶、休閑食品也在跨界進入燕麥行業,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西麥食品謝慶奎稱,將在鞏固中老年產品的基礎上,拓展年輕消費群體,進軍休閑燕麥食品市場。
在爭議質疑聲中上市的“燕麥第一股”桂林西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麥食品”)日前正式掛牌深交所,截至6月20日收盤,西麥食品市值為46.46億元。盡管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西麥食品自身存在的硬傷仍未得到解決,產品結構單一、食品安全危機頻發等成為西麥食品發展道路上的地雷,在錯失最佳發展時機,將國內麥片市場第一名寶座拱手讓人之后,西麥食品已經失去逆襲的資本。
“燕麥第一股”錯失國內市場老大
作為“燕麥第一股”,6月19日西麥食品正式登陸資本市場,上市當日,西麥食品董事長回應大單品質疑,表示將大力投入休閑燕麥食品,抓住新的消費趨勢。“除了國際品牌,牛奶、休閑食品也在跨界進入燕麥行業,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西麥食品謝慶奎稱,將在鞏固中老年產品的基礎上,拓展年輕消費群體,進軍休閑燕麥食品市場。
然而,在食品行業專家看來,西麥食品錯失了最好的發展時機,在國際品牌的圍攻以及自身體制制肘之下,“西麥要從品牌再到產品、體量等方面去逆襲的話,基本是沒有機會了”,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
2016年之前,西麥食品在國內燕麥市場一直位居第一,但隨著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市場第一的地位已被桂格取代。值得一提的是,上市首日,在回答投資者市占率于2016年被桂格反超、公司有無重新奪回第一的計劃與愿景的問題時,西麥食品并沒有正面回應相關問題,僅僅表示,公司會踏踏實實的做好生產經營活動,盡全力為股東創造價值,回饋投資者。
“西麥一直是做麥片起家,原來一直當老大,活的很滋潤,所以在整個產品的升級創新這一塊有點溫水煮青蛙,現在被桂格超過去之后才知道哦,要去多品類布局以及創新升級,要去擁抱新消費者”,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以西麥食品現在的這個體制機制還有團隊,現在去做創新升級沒那么容易了。
朱丹蓬指出,麥片的主流消費人群集中在一二線的城市市場,這一塊是西麥的品牌短板,西麥的主要消費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西麥要從品牌再到產品、體量等方面去逆襲的話,基本是沒有機會了。”
“單一產品依賴癥”暗藏隱憂
作為一個新興品類,燕麥食品消費近年來增長迅猛。第三方數據顯示,2013 年,中國燕麥市場銷售額為6.7 億美元,2018 年已增長到10.83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4%左右。
西麥食品的發展也搭上了行業增長快車道。公開資料顯示,西麥食品創建于2001年,該公司主營業務為燕麥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旗下產品主要有“西麥”品牌燕麥,包括純燕麥片、混合型燕麥片和烘焙燕麥片。西麥食品招股書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6.3億元、7.19億元、8.5億元,凈利潤則為9447萬元、1.01億元、1.37億元。不過,重營銷、輕研發,產品結構單一等問題成為西麥食品發展道路上最大的阻礙。
招股書顯示,2015-2017年,燕麥系列產品貢獻的銷售收入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98.70%、98.46%和98.11%,貢獻的毛利率分別占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的比例99.56%、99.38%和99.03%,燕麥產品基本涵蓋了公司的主要收入和利潤來源
此外宣傳推廣費高企,研發不足營業收入0.5%也被視為西麥食品發展道路上的重大隱憂。西麥食品在銷售上非常舍得砸錢投入,但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卻非常吝嗇。西麥食品在2015—2017年研發投入分別為185.28萬元、189.80萬元和243.73萬元,共618.81萬,在收入中占比從未超過1%。
與研發投入的“吝嗇”相比,西麥食品在銷售費用的投入十分大手筆,銷售費用率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據招股書顯示,2015至2017年,西麥食品宣傳推廣費分別為9013.93萬元、9579.95萬元和10147.80萬元。
“單純的重銷售不能給企業帶來長遠利益,產品如果不靠研發驅動,將會對企業帶來重大經營隱憂”,一名食品行業業內人士指出。
履履陷入食品安全危機
對于食品企業而言,食品安全就是企業的生命線,西麥食品卻屢次登上質量“黑榜”。據不完全統計,西麥食品曾經在2012年和2016年兩次登上質量“黑榜”,而兩次涉事的產品都是復合燕麥片,不合格項目均為霉菌超標。
2012年2月,廣州市消委會發布2011年麥片產品質量比較試驗結果匯總表不合格名單,顯示桂林西麥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牛奶燕麥片(生產日期2011年9月7日,規格700克/包)的霉菌達80CFU/g,而標準值是小于或等于50CFU/g。
此外,2016年5月,北京市食藥監局在監督檢查工作中發現4種食品不合格,并決定對不合格產品在流通領域采取停止銷售措施。其中,河北西麥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西澳陽光核桃牛奶燕麥片霉菌超標,實測值高達95CFU/g。而河北西麥食品有限公司為西麥食品的全資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西澳陽光”為西麥食品旗下重要副品牌。西麥食品計劃對其全面推廣,此次上市的募投項目之一品牌建設及營銷渠道升級項目,便預估投入655萬元用于西澳陽光品牌建設。
在上市當天,西麥食品發布的《上市首日風險提示公告》提到,原材料采購過程中、產品生產過程、產品運輸、倉儲及銷售過程中的食品安全風險,“公司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燕麥粒、植脂末和白砂糖;主要包材包括包裝大袋、 包裝罐、包裝禮盒和包裝紙箱,上述原材料均依賴于外部采購。在公司的生產經 營過程中,影響原材料質量的因素較多,采購、運輸、入庫、儲存和領用過程 中均可能產生因原材料質量不合格而引致食品安全的隨機因素。如果公司采購的 原材料因質量不合格而引致食品安全問題,且在產品生產及銷售出庫過程中未 能及時發現,將會對公司產生不利影響。”
實際控制人卷入“行賄門”
除了自身經營問題之外,西麥食品還曾多次因為涉嫌業績造假、虛假陳述被外界所詬病。
有分析指出,西麥食品招股書中披露的存貨項目下的相關數據存在部分疑點。據招股書披露,2015年年末的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合計達3243.18萬元,與2014年年末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總和2944.96萬元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298.22萬元。在沒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情況下,理論數值和招股書披露數值之間存在415.93萬元的差距。此外,西麥食品招股書中披露的已繳納社保人數與工商局的數據大相徑庭,有虛假陳述的嫌疑。
西麥食品創始人及公司實際控制人謝慶奎本身也因為行賄一事遭到了發審委的重點關注。股權關系顯示,西麥食品無單一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東,公司實際控制人為謝慶奎,謝慶奎通過桂林陽光、賀州世家、隆化銅麥三家公司合計控制公司47.88%的股權。
5月9日晚間,證監會官網披露的“第十八屆發審委2019年第33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顯示,桂林西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麥食品”)成功過會,但公司實控人曾行賄一事遭到了發審委的重點關注。發審委要求西麥食品說明公司實際控制人謝慶奎與原廣西政協副主席李達球受賄案是否存在關聯,是否存在被追究相關刑事責任或受到其他相關處罰的風險,是否對本次發行構成實質性障礙;報告期內公司、實際控制人及董監高是否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是否存在其他商業賄賂行為等問題。
根據李達球受賄案披露,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被告人李達球利用其擔任賀州市委書記職務上的便利,接受廣西賀州西麥生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某某的請托,為該公司在解決企業用電和企業發展等事宜上提供幫助。2006年春節前至2011年10月,李達球先后13次收受謝某某給予的人民幣9萬元和澳元0.3萬元,共計折合人民幣約10.82萬元。西麥食品在招股書中對此事卻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