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四年浮虧23億 恒天然和貝因美“分手”幾成定局
- 2019年08月09日 來源:南方日報
提要:近幾年來,連年巨虧的貝因美和二股東恒天然的關系持續惡化,8月7日,恒天然正式對外發出通報,稱有意減持貝因美股權。目前恒天然對貝因美的持股比例為18.8%。業內專家分析,恒天然減持貝因美是必然的,事實上雙方早已貌合神離,“分手”也是當下比較好的結果。
近幾年來,連年巨虧的貝因美和二股東恒天然的關系持續惡化,8月7日,恒天然正式對外發出通報,稱有意減持貝因美股權。目前恒天然對貝因美的持股比例為18.8%。業內專家分析,恒天然減持貝因美是必然的,事實上雙方早已貌合神離,“分手”也是當下比較好的結果。
雙方早已貌合神離
2015年,恒天然以每股18元的價格,耗資34.64億元要約收購貝因美1.92億股,成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此前,雙方的合作主要圍繞著三個方面:2015年恒天然收購貝因美18.82%的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同時,恒天然通過貝因美的渠道銷售自有品牌安滿;另外,成立合資公司收購達潤工廠。
恒天然首席執行官Miles Hurrell表示,公司戰略復核了與貝因美這些年的關系,“這是一個令人失望的合作”。Miles Hurrell在通報中透露,“我們已經與多方就可能出售我們在貝因美的全部股權進行了洽談,但到目前為止未能找到買家”。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恒天然的“失望”主要體現在投資失誤計入損益造成恒天然在華利潤下滑,未實現與貝因美合作大力推進自身高附加值產品在華發展的計劃及推進企業本土化發展等。
據了解,早在去年,有消息稱恒天然因不滿虧損,欲并購貝因美實現完全接盤。彼時,雖然恒天然回應傳聞不實,但也公開聲明對貝因美持久以來的業績表示“極端失望”。
在此番發布公告之前,恒天然的一系列動作其實早就預示著雙方將要“分手”。此前不久,恒天然將安滿在中國的分銷重新納入自己的管理理體系,隨后又結束了與貝因美在達潤的合資企業,并回購了其在澳大利亞達潤的股份,同時與貝因美簽訂了為期多年的原料產品采購協議。
“恒天然放棄跟貝因美的合作,從商業邏輯來說,符合恒天然未來發展的方向,也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方向。”在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恒天然減持貝因美是必然的。恒天然當年投資貝因美是看中了其綜合實力以及全產業鏈,當恒天然逐漸建立了自身的全產業鏈之后,對于整個貝因美的依賴就不那么大了。另外,恒天然的自營品牌原本也想借助貝因美的渠道網絡,現在將營銷收為已有,對貝因美的依賴也減少了。
恒天然投資四年浮虧23億
數據顯示,2015—2018年,貝因美分別實現營收45.34億元、27.64億元、26.6億元、24.9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0.2%、39.02%、3.76%、6.38%;凈利潤分別為1.04億元、-7.81億元、-10.57億元、4111萬元。
對于恒天然而言,由于貝因美連年巨虧,讓其受到不小損失。2017年恒天然不得不對貝因美的投資進行減記3500萬新西蘭元,2018年財報中,則對貝因美的投資減記4.39億新西蘭元。據媒體統計,截至2019年5月10日收盤,以貝因美6.03元的收盤價計算,恒天然持股市值11.56億元,與要約收購成本相比,市值折損超過23億元。
2019年3月,恒天然在一份新聞通報中指出,恒天然今年的重點是要在年底減少8億新西蘭元的債務,資金來源之一就是要“進行投資組合檢視”,并表示正在“積極”考慮恒天然在貝因美中的股權。
而與此同時,貝因美也在為恒天然的退出做準備。2018年底,貝因美集團與具有國資背景的長城國融戰略合作,長城國融參股貝因美5%,成為了僅次于恒天然的第三大股東。2019年1月,貝因美出售了位于澳大利亞的與恒天然的合資奶粉工廠,進一步切斷了與恒天然的業務聯系。
對此,宋亮表示,雙方早已貌合神離,“分手”也是當下比較好的結果。在他看來,恒天然盡管投資貝因美失利,但近十年來,其在華獲利幾百億元,而且目前其業績在華增長不錯。同時,對貝因美來說,分手也是利好:一是提供了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的機會,強化公司融資渠道;二是公司的經營發展可以保持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