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因美上半年虧損1.22億,二股東恒天然投資信心不足
- 2019年08月29日 來源:新京報
提要:8月28日晚發布的2019年半年報顯示,貝因美上半年營收為12.96億元,同比增長5.16%;凈利為-1.22億元,同比下降1527.62%。與此同時,二股東恒天然在經過一年多的投資審查后,有意出售所持貝因美全部股權,表現出對后者投資前景信心不足。
扭虧“摘帽”4個月后,“奶粉第一股”貝因美再度虧損。8月28日晚發布的2019年半年報顯示,貝因美上半年營收為12.96億元,同比增長5.16%;凈利為-1.22億元,同比下降1527.62%。與此同時,二股東恒天然在經過一年多的投資審查后,有意出售所持貝因美全部股權,表現出對后者投資前景信心不足。
乳鐵蛋白價格暴漲影響業績
對于此次虧損,貝因美解釋稱,由于主要原材料價格上漲及非經常性收益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致使公司利潤同比下降。
根據貝因美方面此前對記者的回應,貝因美的原料主要從澳大利亞、愛爾蘭等地區進口。報告期內原料上漲主要是乳鐵蛋白價格上漲,而非經常性收益下降主要是貿易摩擦帶來的匯率損失。
2017年7月實施的新國標《食品營養強化劑乳鐵蛋白》(GB1903.17—2016),對乳鐵蛋白的理化指標進行了修改,將純度從90%提升至95%,導致市面上部分原料無法滿足標準。乳業專家宋亮介紹,自新國標出臺后,乳鐵蛋白價格從原來的3500元/噸-4000元/噸,暴漲到如今的3萬元/噸,而且還不容易買到。
記者了解到,目前貝因美旗下嬰幼兒配方奶粉均添加了乳鐵蛋白,因此原料價格上漲影響較大,這一點在貝因美2018年報中就有所體現。2018年,貝因美綜合毛利率同比下降7.61個百分點,其中產能利用不足加上乳鐵蛋白原料上漲導致毛利率下降5.25個百分點。
“奶粉第一股”淪落到第二梯隊
由于2016年、2017年連續虧損,貝因美股票曾一度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為扭轉業績,貝因美曾采取出售房產、簽署營銷大單、出售子公司等方式。創始人謝宏回歸董事長之位后,對公司渠道進行了全面梳理,并聘請菲仕蘭中國前首席銷售官包秀飛出任貝因美總經理,同時終止了與恒天然方面簽訂的“達潤協議”。憑借一系列扭虧措施,貝因美2018年實現扭虧“摘帽”。但2019年上半年再度虧損,不免令外界對其經營狀況再生疑慮。
盡管貝因美方面否認上半年虧損系經營問題導致,但乳業專家宋亮認為,其業績受到了國產奶粉大環境影響。伴隨2017年以來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跨境購帶來的沖擊,國產奶粉的競爭環境恐再次惡化?!斑^去消費者對國產奶粉是安全上的擔憂,現在是價格上的擔憂,連一二線消費者都開始看重性價比,已成為跨境購奶粉的主力。這對于受制于渠道因素而價格較高的國產奶粉來說無疑是種挑戰?!?/p>
據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今年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不好做,明年會更不好做”。談及原因,該人士認為,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以飛鶴、伊利、君樂寶為代表的國產奶粉頭部企業在營銷上做了大量“具體動作”,投入了很多資源,擠壓了中小企業的市場空間。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貝因美奶粉因未受波及一躍而起,市場份額一度位居國產奶粉首位,如今卻已被其他品牌超越。2018年,飛鶴銷售額達到115億元,成為唯一上百億的奶粉企業;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板塊實現營收80.45億元,同比增加54.78%;君樂寶奶粉銷售額達50億元,其中嬰幼兒奶粉產銷量突破4.6萬噸,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100%;而貝因美營收24.91億元,同比下降6.38%。無論從業績還是市場反饋的信息來看,貝因美已經落在國產奶粉第二梯隊。
二股東恒天然不看好投資前景
種種跡象表明,二股東恒天然對貝因美的投資前景并不看好。2018年1月22日,恒天然曾發表聲明稱,對貝因美長期以來的業績表現“極度失望”,將考慮此次投資的財務影響。
而在2018年9月公布的2018財年業績報告中,恒天然透露將對主要資產和合作伙伴關系進行重新評估,其中涉及對貝因美的投資進行戰略復核,并將此視為提升業績的一項舉措。
2018財年,恒天然稅后凈虧損為1.96億新西蘭元,調整后息稅前利潤下降22%。對此,恒天然首席執行官赫雷爾表示,公司業績表現未能兌現對奶農和股東的承諾。而造成業績未達標的一大原因,就是對貝因美投資減值4.39億新西蘭元。
2019年8月7日,恒天然宣布計劃出售持有的貝因美部分股權。赫雷爾表示,這一決定是恒天然業務扭轉3項計劃的一部分。在評估與貝因美的戰略關系后,他表示“這令人失望”。恒天然甚至有意出售所持貝因美全部股權,但迄今為止未能找到買家。
2015年3月,恒天然以每股18元的價格完成對貝因美的要約收購,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8.8%。以貝因美2019年8月28日收盤價計算,恒天然對貝因美的股權投資已浮虧24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