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投資減值 恒天然本土化戰略缺位
- 2019年08月20日 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恒天然在華投資進一步影響了業績。日前,恒天然披露的2019財年報告顯示,公司預虧超5.9億新西蘭元。恒天然將業績虧損的原因歸結為資產投資減值等原因。
恒天然在華投資進一步影響了業績。日前,恒天然披露的2019財年報告顯示,公司預虧超5.9億新西蘭元。恒天然將業績虧損的原因歸結為資產投資減值等原因。
業內人士認為,恒天然再次投資失意主要原因在于本土化戰略缺失。未來恒天然大概率不會再與本土乳企進行合作,而是直接與零售渠道的企業合作,成為參與者而非投資者。
投資碰壁
投資失意是恒天然此次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根據財報,經過對全年業務的全面審查等工作,恒天然需要減少其幾項資產的賬面價值,同時考慮到總計約8.2億-8.6億新西蘭元的其他一次性會計調整,公司預計虧損將達到5.9億-6.75億新西蘭元。
資料顯示,恒天然入股貝因美的四年里,貝因美營收和凈利潤并不理想,其虧損額達16.93億元。2018財年,由于對貝因美的投資減值4.39億新西蘭元,恒天然虧損1.96億新西蘭元。今年8月,恒天然宣布公司將出售其在貝因美的部分股權。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出售貝因美部分股權,這意味著恒天然僅是投資損失就極其慘重。
值得關注的是,2008年,恒天然注銷在三鹿集團的投資,損失約2億新西蘭元。此后,恒天然在華業務和生產鏈條均開始收縮。針對未來在中國市場投資布局的問題,記者采訪恒天然相關負責人,截至發稿未收到任何回復。
本土化難題
翻閱投資公告不難發現,恒天然參與到上述兩家公司的合作更多的停留在資本層面。根據恒天然彼時要約收購貝因美股權公告,恒天然此次要約收購旨在通過成為貝因美的戰略投資者,建立與貝因美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雙方全球資源的整合,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恒天然在華兩次投資失意被業內普遍看來與其自身的投資行為有關。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入股三鹿失敗是恒天然本身眼光不夠獨到,對于三鹿的市場前景和企業實際沒有一個清晰的探底。
在乳業分析師宋亮看來,“恒天然對中國市場和企業缺乏一定的了解,恒天然與合作伙伴僅存在資本上簡單的合作關系,并沒有與參股企業真正深度合作”。
重塑供應鏈
從目前來看,恒天然仍然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恒天然在2019財年報告中強調,雖然公司在中國參與的項目仍在戰略復查,但中國的鮮奶市場仍在增長且前景可期。不過,在接連兩次投資失意后,恒天然未來將如何布局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今年4月,恒天然旗下安佳消費品牌宣布在華推出首款自有品牌鮮牛乳產品,此次推出的鮮牛乳產品也是安佳首次以獨立品牌推出的中國本土奶源乳制品。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著恒天然開始選擇注重自有品牌建設。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記者表示,恒天然未來在華大概率將不會再依托本土乳企,而是直接通過新零售、餐飲渠道尋求商業合作。資料顯示,恒天然已與新零售品牌盒馬鮮生聯手,推出“日日鮮”牛奶。